您现在所在位置: 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 > 成功案例
问答:观课议课和校本研修是什么样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6-29
“陈教授,我正在阅读您曾经写的《校本研修面对面》,我想问一下,您现在为什么不关注校本研修的研究了,而只比较注重观课议课的研究?望能给予指导。”
我1997年进入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张仁诚校长带领下开始参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研究项目“校本培训研究”(张仁诚校长1998年退居二线,我开始主持该项目研究,该项目后来获得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实验区项目成果一等奖),研究结束我主持编写了《校本培训研究》,《校本培训研究》2002年3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这可能是全国第一本专门讨论校本培训的专著,曾经用着四川省新课程教师培训启动大会的会议资料和四川省教师进修学校业务校长培训研讨会的会议资料。2002年著作出版以后,宜宾市做教师培训的朋友来电,问这本书能不能加印?一方面是我离开了涪城区教师进修校,另一方面因为这是我在校长岗位的职务作品,不好再要求加印,就建议他们翻印发老师(不知道他们是否翻印)。2004年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中,记得北京市教委做校本培训研究和管理的渠素彬(大概是)对我说:“校本培训的书已经不少了,你的《校本培训研究》是开创性的,现在也是最好的。”(谢谢鼓励)现在有这本书的朋友应该极少了。
2002年,我调成都教育学院,参加了周小山教授主研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我先后写过这样一些文章:《教师专业化取向与校本培训》(刊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期)《校本培训:走向自组织》(刊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期)、《大力推进校本培训,加快新课程改革与发展》(刊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期,与周小山教授合作)、《从一次校本培训看教师培训的变化》(刊于2004年2月11日《中国教师报》)、《校本研修管理的艺术:“虚”与“实”的平衡》(《当代教师发展》2004年第2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兼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刊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在这一段时间的校本培训研究和实践中,我意识到了重建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来自己读到了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在你心中》中的观点:“思想往往会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这些概念而活。”自己的体会是人活在概念中,人生活的概念应该是自己思考过、审视过的。活在自己的概念中意味着有了概念就要按照这些概念而活,知行要合一),于是在2004年10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了一篇短文《从“培训”到“研修”的变化》(链接:从“培训”到“研修”),从此自己开始用“校本研修”代替“校本培训”做表达和交流。如何实施校本研修?自己还以爱德基金会项目做过一个比较满意的案例(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合作研修)。
2005年,有朋友从北京来,希望我写一本“校本培训”的书。我应约写了《校本研修面对面》(2006年1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2006年列入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它应该是我26本著作中用量最大、也是对指导校本研修很有价值和作用的一本书,正因为如此,2007年4月18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将其列为“20本对教师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
这一年,中央教科的刘芳老师邀请我为“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再写一本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盛情难却,我写的一本,书名为《有效研修》(2006年6月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也列入了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
就此,我已经写了三本关于校本培训(研修)的书,当时想不再就这个问题写书了。但在2008年底,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找来,要我再写。当时正受邀在深圳市福田区做观课议课的实践推进工作,于是我邀请部分优秀老师参与(分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提出了编写的原则、体例,撰写了样张,并和各单元的编写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特级教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黄爱华组织了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组织了编写人员和编写活动,编写过程给予了编写者指导和具体支持,并最后和陈大伟共同完成统稿。第一单元“理解和认同教师生活”由全国“斯霞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优秀论文评选特等奖获得者陈泳撰写,第二单元“有效进行生涯规划”由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鲁修玲撰写,第三单元“有效提高教学素养”由湖北省第七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五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胡爱民与“深圳市优秀教师”姚晓英共同撰写,第四单元“综合素养的提升道路”由“创新杯”全国教育艺术邀请赛一等奖获得者李楠撰写,第五单元“成为幸福的研究型教师”由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国家级骨干教师许彦达撰写),编写了《新时期校本研修:教育生态与教师自我发展》,2009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本可以说是校本研修的实践操作手册。
大概在2003年底,山东省教育厅在青岛召开校本培训工作会议,教育部师范司培训处的唐京伟处长推荐我做大会报告(这次报告为2005年我在淄博第一次实践观课议课,并以此为基础发表观课议课的文章打下了伏笔)。2010年,广东省在深圳举行“中小学校本培训创新发展研讨会”,我受邀做了专题报告。这是两次省级校本研修会上的交流,地市、区县的就更多一些。
回顾这一些,似乎可以说,自己还是为校本培训(研修)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做出了一些贡献。以后再见其他的校本研修实践,我以为自己在“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以激情(积极性)为动力、以思想(自组织)定方向、以生态(文化和制度)促生长、以实践(问题中心、知行合一)为依托”的意见大致算比较全面的了。
一方面是觉得校本研修自己研究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我找到了观课议课的校本研修抓手。就观课议课,我现在有这样的界定:“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程(课堂)现象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行对话讨论,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定位就是一种研修活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校本研修活动呢”?主要是观课议课不只是学校组织、学校实施、为了学校的校本研修,也有区域的、个人的研修。所以定位为研修。但学过观课议课的知道,观课议课强调“幸福是一种能力”(动力、激情),“人因思而变”(自组织、思想用作动词),“观课议课是一种文化”,“观课议课的实践取向”……你看,这是不是校本研修的深化?
这位老师又说:“总感觉观课议课或听评课偏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缺乏理论支撑,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缺乏‘研’的特征。当然对于一些学科知识逻辑或学科知识本身的教学问题,无需教学理论支撑,可以在议课过程中经过交流研讨解决。”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理解也对。实践中的观课议课确实要注意体系性。观课议课主要有三种实施路径,其中实践反思途径、案例研究途径侧重于实践经验总结;而且这两种途径用得比较多、交流展示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这样的印象。不过,观课议课还有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的途径,这条路径下理论指导下实践更多一些。可以说,观课议课强调激发教师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注重教学反思、注重改善教师认知、改善教师思维方式,以学论教做研究这都是校本研修关注的。只是强师读书,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和突出,这在校本研修方面应该更为突出一些。
从这种意义上,观课议课需要加强研究,体现研究。“研”是什么?研是龙8体育官网开石,开石犹如打开包裹和氏璧的璞石,见到里面的“玉”,观课议课的“研”是打开观察的课堂的现象,见到教和学的本质的关系。“究“是深究、细究,是深思熟虑的探查和发现。另外,观课议课要和读书结合起来,加强理论修养和底蕴,用好研究的“透镜”,练好自己的“眼力”。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高考语文145分惊呆一众网友,华师一附中学霸笔记公开,字迹清秀。学习秘籍是多阅读,该背的得背!
6月25日,河南,二年级小男生玩耍时不小心撞倒女同学,男孩妈妈看到女孩的伤 心疼落泪,老师:双方家长都很明事理,处理方式非常好 给孩子做了榜样
学而思正式获授青少年文化素养发展与推广工程“战略合作伙伴”,探究新课标与中文分级阅读
AMD锐龙9000系列CPU曝料:温度和功耗更低、增强 DDR5 超频性能
联力推出 HydroShift LCD 系列水冷散热器,179.99 美元起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