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在线教育有限公司!

020-88888888

全国咨询热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 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 > 通知资讯

这几年中国教育更加开放更加自信走向世界

更新时间:2024-09-10

  如今,一幅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画卷正徐徐铺展,中国教育的“朋友圈”日益扩大。行至强国建设关键路口,我们更应以实际行动思考并回答“教育强国,开放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

  2018年9月10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此次大会擘画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面向世界开放的进程,也是不断拓展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朋友圈”的过程。这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也为之后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在不断“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结交了越来越多远方的朋友,逐渐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更重要的,是在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大局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健全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创新教育对外开放模式,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强大动力。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在国家战略和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

  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始终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和格局性变化。

  6年来,习在一系列重大场合多次对外宣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饱含深情给海外学子、留学归国人员、在华外国留学生、外国中小学生以及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机构回信,为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于关键处落笔,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持续完善。

  6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重点文章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作出顶层设计,教育开放体系更加完备;《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则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构架起教育对外开放的“四梁八柱”,保障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6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教育部启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工程,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提升,中国教育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我国与180多个建交国普遍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6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教育领域互联互通,建设27个鲁班工坊,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与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华设立10个二类中心、1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和姊妹大学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成功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2023世界中文大会、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多边会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联合国教育工作教育信息化最高奖,国际版正式上线……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6年来,我们“与时俱进、开放发展”,坚定不移迈出“中国步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中国教育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这篇重要文章中,习指出,要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6年来,教育对外开放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重要使命,不断推进中国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回答“世界教育,中国何为”重要课题。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今年5月,习主席的年度首访从欧洲拉开序幕。在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主席在法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特别强调,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开放,同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深化合作。

  去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取得丰硕成果,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的诚意和决心。正如习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21年9月,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简称“试验区”)迎来了首批学生,北京体育大学“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英才班”项目正式开学。如今,试验区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高校引进和改革创新,满足1万人办学所需的基本条件已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22所(中方高校10所、合作外方高校12所),教育部已批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8个,今年秋季入驻高校师生近5000人,课程和师资共享、学分互认等改革创新实现破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发展顺利起步。

  2022年8月,北京市“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揭牌,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2022年9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方案》发布,助力长三角地区加快集聚全球高端科教资源,促进科创与产业联动发展;2024年5月28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工作情况的报告(简称《报告》)。《报告》透露,在合作办学成果方面,广东全省已建成6所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大学,超过全国数量的一半,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其中,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于2024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这是广东省自《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正式落地的第二所合作大学。此外,广东省已建设本科层次以上非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4个……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国际交流合作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为缺少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而无法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看清”汶川情况,这成为李德仁一生中巨大的遗憾。随后,他作为牵头人向国家提出“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议,并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克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处理瓶颈问题的“战斗”。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李德仁院士和学生张过教授牵头,利用航天遥感手段,第一时间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2023年汛期,李德仁团队自主研发的“珞珈二号”卫星获取了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并观测到一处堤防决口,及时预警,让6400多名群众转危为安。李德仁和他的团队,一直忙碌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3年10月,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花落中国,薛其坤成为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薛其坤和他的团队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如今,他的团队中已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共培养博士生、博士后120余名,为我国低维物理、量子材料领域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队伍。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在评选出的250个项目中,由高校牵头的占三大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两位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都是来自高校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年来,高校参与破解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这一切,离不开高水平教育开放的持续推进。支持高校组建国际高校联盟,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加快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质量发展;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通过持续推动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有力支撑了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积极发展出国留学教育,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国际化人才;积极推动教育的在地国际化,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丰富我国教育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特别是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促进教师、学生流动和校际交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同时,引导高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而这一切,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只有推动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数字化”却让这一追求变得愈发可行。一根网线、一块屏幕,托起了教育均衡的民生底线,让更多优质资源得以突破时空、跨越山海,惠及各国各地的人民。

  6年来,中国教育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在数字化浪潮中,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全球教育治理,输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标准。目前,中国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上线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慕课出海”取得的成就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慕课在实现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的同时,也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品牌”。

  2020年以来,中国每年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汇聚全球教育力量共话教育数字化变革;先后发布《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等优秀成果,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牵头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后更名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依托该联盟开设341门次全球融合式课程,推出10个全球融合式证书项目,学习者近2540万人次……

  当“教育向何处去”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中国也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积极分享给世界,为全球教育变革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此后,一场以持续创新数字资源与技术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的学习革命在中国掀起。当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在国际舞台上迎来了高光时刻,该项目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这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的最高奖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表示,这一平台是确保公共数字学习平台普遍访问和有效使用的杰出举措,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使教学和学习更加普及,为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正式上线,这是中国响应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愿景声明,践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庄严承诺。

  如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线亿名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访问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3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客量达25亿人次。

  毋庸置疑,AI技术与元宇宙的兴起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而教育数字化正是中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球教育治理的舞台上,中国也不再只是参与者,而是正在逐渐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6年来,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通过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积极分享自身理念与经验,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努力促进全球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国际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与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支持。

  在新冠疫情对全球教育产生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教育系统应对疫情的措施与经验;实施一系列教育援外项目,包括援建教育基础设施、智慧校园建设、远程教育合作等多个方面;与相关国际组织、国家在教育政策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务实开展教育减贫合作,包括中非双方在原有机制框架下进一步签署协议开展“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与世界银行合作面向东非国家旗舰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数字技术、农业、能源、航运等东非支柱性产业的学科骨干等。在面向2030·教育扶贫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和对外关系助理总干事马多戈表示,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消除贫困具有基础性作用。他相信,中国作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贡献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和创始会员国之一,将为世界提供教育减贫的重要经验。

  在为解决全球教育发展问题提供可借鉴的优秀样本的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质量的认可度也在持续提升。

  2020年,在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4年后,中国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成绩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这一认证标志着中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

  自“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实施以来,英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国际排名在PISA和TIMSS测试的数据中都有所提升。上海的数学教学经验被国际社会誉为“上海掌握数学教学模式”。也基于此,承载着“国际教师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标准的制定者、研究中心和资源中心”,积极发挥知识生产(研发)、能力建设(培训)、信息分享和技术支持(现代技术和专家咨询)等四大功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在上海落户。

  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同样选定落户上海,这是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该研究所的设立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前沿教育的深度接轨,让中国更直接地参与并受益于其合作倡议和行动,成为STEM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者,以及全球STEM教育发展的推动者。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

  曾经,全球教育领域的标准制定由少数发达国家所主导。如今,随着中国教育理念、模式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在参与制定全球教育标准方面稳步迈进。

  在中国“职教出海”的同时,中国职业院校也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开发国际标准的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共同制定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有595个、课程标准3349个。2022年12月,欧洲标准化组织(CWA)正式发布了《双元制培训体系指南》欧洲标准,这是中国首次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欧洲标准,标志着中国在参与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治理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202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负责的国际标准ISO/IEC 23126:2021《泛在学习资源组织与描述框架》(“学习元国际标准”)。这是教育领域首个在ISO通过的、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原创教育资源框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零的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智慧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6年来,通过搭建高端平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深度参与多边机制合作,以及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方面的稳步前行,中国教育的声音在全球教育治理的舞台上愈发响亮。展望未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征途中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力量。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无不呼唤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要发挥更大作用,凝聚发展共识。

  善战者,求之于势。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战略策略,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诚然,教育对外开放不是简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一种深度的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将中国的教育经验和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双向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相知相近,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工程……希望两国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培养既了解中国也熟知美国的青年使者,为促进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

  这是2024年6月习主席给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雷波列特复信中的一段线年上半年,习主席就先后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复信美国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表团学生,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等,内容无不希望中外青年深入交流、增进友谊,相知相亲、携手同行,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筑和平、共促进步、共创繁荣;希望中外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培养既了解中国也熟知本国的青年使者;欢迎更多外国青少年朋友来华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中国青少年交心交友、互学互鉴,为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携手贡献力量。

  6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领域,黑龙江持续深化向北开放战略,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搭建中俄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开创基础教育领域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高等教育领域,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聚焦深地、深海、深空、深时领域,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全球科学合作和科技发展;职业教育领域,内蒙古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面向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6年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大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谋合作创新,共促文明交流,携手迈向美好未来。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中国正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范本,让更多人受益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还是输出中国的教育成果,都注重质量和效益,确保每一步的稳健前行。同时,中国也注重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与世界交流的独特资源。在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职业教育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6年来,我们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不动摇,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深化国际教育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赢共享美好未来。面对气候变化、贫富分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与发展共同事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习主席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提出中国将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提供国际援助,基于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不断向世界提供教育减贫经验,多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援助;开展教育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支点,通过设立孔子学院、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留学生交流项目等形式,促进共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习主席复信古巴科学家裴德乐,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各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期待新时期中古包括科技在内的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至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将主题定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行至强国建设关键路口,更要锚定目标不放松,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在新时代中奋进,在大变局中前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以实际行动思考和回答“教育强国,开放何为”这一重大命题。(本刊记者 刘晓蕾 季昕 伍依然)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